close
" 台中夜間兼職工作 "畢業季新鮮人找頭路 快來職涯諮詢
" 台中夜間兼職工作 "人力銀行拍紀錄片 鼓勵新鮮人求職
" 台中夜間兼職工作 "超棒工作環境只給22K 你會離職嗎?
推薦你免費網路賺錢兼差商機資訊讓你擁有更多現金過更好生活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fice08
創投專家給創業者的忠告
現代年輕人聚會,「創業」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。創業難免需要資金,一談到資金,很快便想到創業投資。其實創業點子有大有小,在創業的金字塔裡,創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併購為目的,投資對象的發展潛力必須在一定規模以上(例如三、五年後營業額至少上億),屬於金字塔的上部。
在這金字塔的最底層,數量最龐大、卻受到最少關注的是微型創業。
微型創業也應加值升級
以台灣微型創業的現狀而言,多半屬台中夜間兼職工作於食衣住行民生活動的範疇,其中又以餐飲及零售居多,近來文創業也似乎生氣蓬勃,但整體看來,台灣微型創業有幾個現象:
同質性較高。複製或模仿別人的成功,門檻最低,風險最小,因此微型創業中一窩蜂現象特別嚴重,無論夜市文化、烘焙熱潮、個性民宿,往往急速擴張到供給大於需求。這個時候,價格下滑,品質下降,信譽低落,從業者無台中夜間兼職工作利可圖,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。
B2B的微型企業過於稀少。B2C直接面對零售客戶,不受制於少數商業客戶,可以靠直覺創業,但因為具有相當高的時尚特性,因此也很容易隨著潮流衰退而遭受淘汰。B2B需要較高的專業,較長的育成期,起步較為艱難,但是一旦站穩腳步後,進可攻退可守。這種B2B的微型企業常成為大中小各型企業的忠實夥伴,在整體價值鍵上,是不可缺失的一環。
附加價值較低,這是以上兩個現象的必然結果。理想的微型企業還是需要具有特色,提供他人難以取代的價值,才能長久經營。台灣的零售業多,小吃店充斥,文創偏向小清新,附加價值低既是因,也是果。
校長兼工友的工作守則
微型企業也是企業,只是規模台中夜間兼職工作較小,平均生命週期較短,但許多經營原則相同。一般而言,第三年是一個微型企業重要的關卡,創業疲乏、客戶新鮮感消退、未來何去何從,這些警號常在這時候出現。因此警覺性較高的微型企業經營者,會在創業一開始便謹守幾個簡單的原則:
做自己真正喜愛、擅長的事。有些業務雖然可以賺點錢,但自己不擅長,放棄並不可惜。有些業務必須做,而自己不喜歡的,也不妨考慮外包(例如做帳)。
清楚的帳目是大部份微型企業最容易忽視的工作,一則沒時間,一則擔心台中夜間兼職工作資訊外洩。但是如果不能每個月知道賺賠多少、成本和費用的分佈,只掌握現金流,如何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做出適當的經營決策呢?
創業者的私人領域與微型企業重疊而難以區隔。創業者很容易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上,有時甚至家庭成員也全體參與,雖然這常是創業成功的基礎,但也可能造成家庭或人事問題,最後限制了企業未來的發展。創辦者不支薪資,私人費用與企業費用混淆不清,都是微型企業常見的現象,使得經營績效難以透明。
創業者自己從校長做到工友,前場後場忙得團團轉,結果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。其實現代社會瞬息萬變,市場趨勢與科技日新月異,這既是危機也是生機。創業者要有好朋友,尤其是多聞和直言的益友,才能保持通暢的資訊管道。
薄創新與厚創新
創新難道已經成為顯學?學者專家天天呼籲,產業要轉型唯有靠創新,剛出版的台中夜間兼職工作新書只要掛上創新的字眼便能吸睛,大學裡紛紛開出創新管理的課程。
創新能夠引起廣大的關注是件好事,早該如此。不過以行動從事創新和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數之間有個比例,這個比例該有多高?在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中,有人擁有扎實的創新實務經驗,有人飽讀各種理論卻止於紙上談兵,兩者又該如何搭配?
紙上談創新,創新不過是一個沒血汗沒眼淚的中性名詞;對於飽嘗創新酸甜苦辣的人來說,創新卻是風險、等待、焦慮、恐懼、僥倖的複合體,創新的過程中,既要募集資源、建立團隊、決定先後,進行種種算計,還得承擔可能失敗的後果。
既然當前滿朝文武都在大力鼓吹創新,這裡不妨再費點筆墨,姑且將創新歸納成兩大類,進行一番剖析。
第一類有點知難行易的味道。例如許多互聯網、最夯的手機應用,或者許多服務業的創新,可貴的是商業模式,或是某項獨門創意。靈感雖然來之不易,研發卻相對簡單,這一類的創新,本文稱之為薄創新。所謂薄,不代表商業價值低,只是它的技術開發不需要「火箭科學」。臉書是薄創新的典型代表。
第二類可說是知不易行更難。像是材料、能源、生技或潔淨科技等領域,技術開發有一定的節奏,需要的時間較長,投入再多的資源也不見得可以壓縮進度,這一類的創新不妨稱之為厚創新。厚,不只時間長,研究開發費用高,未來建立生產線的時候往往投資更大。觀察電動車先驅特斯拉(Tesla)的歷史,便能體會厚創新的特質。
薄創新需要跟時間賽跑,唯恐有人捷足先登。厚創新則是跟市場拔河,最怕彈盡援絕。薄創新的技術多跟資訊技術或軟件有關,及時完成最重要,好壞相差不大,有些瑕疵也無大礙,三個月後可以再推出新版本,大學畢業兩、三年的聰明小子便可以獨挑大樑。厚創新則通常仰仗基本技術的創新,而且涉及學際整合,行家的經驗可以累積,歷久還能彌新。
從台灣看兩大類創新
薄創新多需在地化,強龍往往不敵地頭蛇(雅虎終於在2012年底退出韓國市場便是一個例子),因此商業價值多半跟在地人口成正比。台灣GDP排名世界第26,人口卻遙遙落居49名,在台灣發展薄創新,缺乏人口基數做後盾,創新的價值難以產生乘數效果。
這並不代表台灣不適合薄創新,只是在進行薄創新時該想清楚,眼前兩條路該如何選擇。
一是尋找一個廣大的出海口,解決一項不受限於台灣的問題。如果選擇的題目夠大,出海口市場有相當規模,創意有獨到之處,要說服創投公司或其他投資者參與並不困難,畢竟投資者時時在尋找有利可圖的機會。
如果題目較小,市場僅限於台灣,也不必勉強或氣餒,台灣的中小企業本來就佔97%,做一個快樂的微型創業者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,重要的是找到對盤的投資者,大家建立相同的認知和期待。
厚創新則比較不受地域限制,只要技術有獨特價值,加以品質和商譽做後盾,便可以全球無遠弗屆。但是厚創新需要的「領域知識」(domain knowledge)往往非一蹴可及,必須依靠長期的耕耘;所幸一旦建立之後,也自然形成了堅厚的競爭壁壘。
台灣製造業慣以OEM模式加速進入市場,創新的厚度本來有限,但是二、三十年來在資訊、半導體和機械業也建立了可觀的聚落,在這些基礎上自然應該繼續加厚創新的厚度;除此之外,要能夠落實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,厚創新是唯一的途徑。
薄創新是激發年輕世代創新能量最佳的途徑,厚創新是地狹人稠的台灣競爭力的長久保障。分別清楚厚與薄這兩條不同的創新方向,有助於產學研或個人適當配置資源,根據能力與價值觀,各自發展出贏得從容、贏得長久的策略。
創業,不如你所想的美好
最近,創業變得很時尚!台灣從政府、學校、企業甚至媒體,都在鼓勵年輕人創業。
最新的消息是,每年6月,全球規模第三大的台北國際電腦展,今年首度要將世貿三館打造成「創新及新創團隊的競技場─InnoVex」。捨棄過去出租攤位給電腦廠商的模式,免費提供場地讓國內外150餘個新創團隊進行DEMO,並有創投現場進行交流媒合。
其實,不知從何時開始,政府就鋪天蓋地的鼓勵年輕人創業。從教育部的U-start及經濟部經費支持的資策會IdeaShow,兩者算是政策鼓勵創業的元老。後來加入國發會及科技部,甚至帶著國內新創團隊出國參加競賽,或進駐矽谷接受國際級孵化器如Y-Combinator的培訓指導。各部會間的創業獎勵及方式層出不窮,花樣愈來愈多,手筆及力道也愈來愈大。
中央部會祭出各種獎勵補助創業的政策,地方政府也不落人後。台北、新北、台中及高雄,除設有硬體的創業園區或共同工作空間,也有軟體業師輔導及課程教授,鼓勵在地年輕人一樣要勇於創業,人生不能留白。因此,文創設計的手作商品專賣店各地皆有,文青咖啡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,有些縣市的咖啡店甚至比超商還密集。這些,幾乎清一色是年輕人一圓創業夢的具體實踐。
我就是老闆,創業酷炫又新潮?
遠見民調中心去年11月底針對民眾創業意願進行調查,發現竟有12%的人表示會在今年(2016)創業,其中3成是民間公司部門的管理及專業人員。這說明了,10位上班族中,就有超過1位想自行創業,自己當老闆。
另一項調查更驚人,人力銀行針對七、八年級年輕創業意願,竟有高達8成5表示渴望創業,其最主要動機是為了「自我實踐/完成夢想」。
創業似乎變流行,一種酷的象徵,甚至出現「畢業即創業就是酷」的氛圍,上班反而遜掉了。
一項由交友軟體舉行的約會對象調查更發現:女生在交友App找約會對象時,如果對方職業是創業者,有90%機率女生會赴約,因為創業者多半留學,且家境富有等。
看來創業者社會地位不錯,不僅年輕人想投入,連異性也認為條件優於上班族,成為搶手約會對象。但這樣的印象怎麼來的?創業真如媒體呈現那般光鮮亮麗?創業就意味著具有成為臉書佐克柏、蘋果賈伯斯的資格?在創業至上的氛圍下,我們要告訴你:創業不如你想像的美好!
成功率不到10%,你是Lucky Guy?
讓我們先務實地計算,在美國,創業的成功率大約是10%,台灣更低。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認為,成功率應在1%到5%而已。這麼低?沒錯,就是有95%以上的首次創業者會失敗。
那為什麼我們看到那麼多創業成功的案例?因為創業成功,媒體才會報導;失敗了,創業者大多也不會講。所以你看到報章雜誌上,創業者大談成功經歷,感覺創業好風光,忽略風光背後不為人知的辛酸。
其實,那些少數成功的創業者,通常不是第一次就成功,而是累積了各種失敗後,避免重複再犯錯,才能一步步往成功匍匐前進。如同PVD+趙智凡分享的經驗,創業的第一個好朋友不是成功,而是失敗;在交了不少失敗好朋友後,才能搏得成功的入場券。
金錢、健康、友誼、感情兼得?
創業不會馬上成功,甚至有可能賠上一切。
想想看,選擇創業的第一天開始,其實你已經損失正常上班該有的收入。如果原本擁有4萬月薪的工作。創業第一個月,你就損失了4萬元,不是嗎?一般來說,創業的第一年,為了節省公司開銷,也為了逼自己加速開發,展現創業的決心,創業者都不領薪水。如此一來,頭一年,你就損失了50萬的收入,而且這還沒有算你投入的資金。
大多數創業者初期會拿出積蓄或爸媽贊助的錢,大約50到100萬元,接下來,這筆資金將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燒完。加加減減,不到一年,其實你在財務上的損失已破百萬以上。
而且,如果你選擇開一家自己夢想中的實體店面,需要的資金可能遠遠超過這數目。法爾木咖啡店的黃暐益、鄭喬睿,光是店面租金、押金,外加裝潢、設備,就投入超過200萬。這些,都要靠著一杯售價40元的咖啡,慢慢回收。
另一種賠得更大的是健康。創業者大多年輕,自覺體力好,投入創業常是不眠不休,不吃不睡,最後也不小心傷了身體,賠了健康。
當然還有,因約會時間變少,賠了感情;與家人相處變少,而離了婚。甚至也會發生與創業夥伴意見不合,而賠了友誼,這些傷害與損失沒辦法量化,卻極可能是將來成功也無法彌補的遺憾。
永無止境的馬拉松,你能跑多久?
常有人會說,一旦創業成功,就可以把公司賣掉,去環遊世界旅行。其實,那一天幾乎都不會到來,創業一開始,就是條沒有終點的路。
上班族有週末假期、每年還有法律保障的特休假;但自己當老闆,你就會覺得休假好浪費。特別是開店的老闆,關起大門休息,店租一樣花、月薪一樣得付,不如開店增加一天的營業額也好,不是嗎?就這樣,一年365天,「敢」休息的天數,一隻手指都算得出來。
就算是不必為資金煩惱的幸運兒、自創服飾品牌的設計師莊承華,也同樣必須大小事一手包辦,再有創意,同樣要到布市為了一碼貴5元的蕾絲,跟老闆搏交情、殺價錢。一年到頭從早到晚,幾乎沒有不在工作的時候。
夫妻一同創業的詹益維,雖然創辦了頗具知名度的VoiceTube,在產品大受好評同時,仍為找到正確的獲利模式而絞盡腦汁。太太甚至必須挺著大肚子到校園推廣,直到生產前一天仍在上班。
對創業者來說,每天都是挑戰,每天都要上緊發條,只怕一個不小心,就讓過去的努力全白費。況且,如果公司順利成長,人員隨之增加,創業者更會覺得責任加重,與過去3、5人時的小規模相比,動輒1、200位員工的生計在你肩上,怎可能輕鬆得了?
深呼吸,做好準備再創業
說這麼多,好像我們是唱衰創業,其實不是,我們不唱衰它,而是提醒想創業或正在創業的年輕人:創業並非如你們所想。
它不夢幻,它十分真實,甚至殘酷無比。
它不容易,它十分困難,甚至艱難萬分。
它不便宜,它十分昂貴,甚至傾家蕩產。
它不酷炫,它十分保守,甚至傳統老舊。
它不有趣,它十分無聊,甚至孤獨無助。
透過這次採訪的5個案例:賠了健康的5945呼叫師傅創辦人張嘉新、老婆生產前一天仍在上班的VoiceTube創辦人詹益維、自創服飾品牌Athena Chuang,做設計也要管柴米油鹽的莊承華、跨年連假女友在公司陪他工作的PVD+創辦人趙智凡、還有遇上奧客不得反擊的法爾木咖啡店老闆黃暐益及鄭喬睿。從他們的創業故事中,你會發現,創業真的跟你想像的不一樣。
談到創業總令你充滿雄心壯志、熱血沸騰?如果沒有創業,你的人生就白活?看完這5篇創業家的故事,再仔細想想,是否仍然要選擇走上創業路!
創投專家給創業者的忠告
現代年輕人聚會,「創業」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。創業難免需要資金,一談到資金,很快便想到創業投資。其實創業點子有大有小,在創業的金字塔裡,創投基金以追求上市或併購為目的,投資對象的發展潛力必須在一定規模以上(例如三、五年後營業額至少上億),屬於金字塔的上部。
在這金字塔的最底層,數量最龐大、卻受到最少關注的是微型創業。
微型創業也應加值升級
以台灣微型創業的現狀而言,多半屬於食衣住行民生活動的範疇,其中又以餐飲及零售居多,近來文創業也似乎生氣蓬勃,但整體看來,台灣微型創業有幾個現象:
同質性較高。複製或模仿別人的成功,門檻最低,風險最小,因此微型創業中一窩蜂現象特別嚴重,無論夜市文化、烘焙熱潮、個性民宿,往往急速擴張到供給大於需求。這個時候,價格下滑,品質下降,信譽低落,從業者無利可圖,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動力。
B2B的微型企業過於稀少。B2C直接面對零售客戶,不受制於少數商業客戶,可以靠直覺創業,但因為具有相當高的時尚特性,因此也很容易隨著潮流衰退而遭受淘汰。B2B需要較高的專業,較長的育成期,起步較為艱難,但是一旦站穩腳步後,進可攻退可守。這種B2B的微型企業常成為大中小各型企業的忠實夥伴,在整體價值鍵上,是不可缺失的一環。
附加價值較低,這是以上兩個現象的必然結果。理想的微型企業還是需要具有特色,提供他人難以取代的價值,才能長久經營。台灣的零售業多,小吃店充斥,文創偏向小清新,附加價值低既是因,也是果。
校長兼工友的工作守則
微型企業也是企業,只是規模較小,平均生命週期較短,但許多經營原則相同。一般而言,第三年是一個微型企業重要的關卡,創業疲乏、客戶新鮮感消退、未來何去何從,這些警號常在這時候出現。因此警覺性較高的微型企業經營者,會在創業一開始便謹守幾個簡單的原則:
做自己真正喜愛、擅長的事。有些業務雖然可以賺點錢,但自己不擅長,放棄並不可惜。有些業務必須做,而自己不喜歡的,也不妨考慮外包(例如做帳)。
清楚的帳目是大部份微型企業最容易忽視的工作,一則沒時間,一則擔心資訊外洩。但是如果不能每個月知道賺賠多少、成本和費用的分佈,只掌握現金流,如何能夠在關鍵問題上做出適當的經營決策呢?
創業者的私人領域與微型企業重疊而難以區隔。創業者很容易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在自己一手創辦的事業上,有時甚至家庭成員也全體參與,雖然這常是創業成功的基礎,但也可能造成家庭或人事問題,最後限制了企業未來的發展。創辦者不支薪資,私人費用與企業費用混淆不清,都是微型企業常見的現象,使得經營績效難以透明。
創業者自己從校長做到工友,前場後場忙得團團轉,結果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。其實現代社會瞬息萬變,市場趨勢與科技日新月異,這既是危機也是生機。創業者要有好朋友,尤其是多聞和直言的益友,才能保持通暢的資訊管道。
薄創新與厚創新
創新難道已經成為顯學?學者專家天天呼籲,產業要轉型唯有靠創新,剛出版的新書只要掛上創新的字眼便能吸睛,大學裡紛紛開出創新管理的課程。
創新能夠引起廣大的關注是件好事,早該如此。不過以行動從事創新和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數之間有個比例,這個比例該有多高?在用言語提倡創新的人中,有人擁有扎實的創新實務經驗,有人飽讀各種理論卻止於紙上談兵,兩者又該如何搭配?
紙上談創新,創新不過是一個沒血汗沒眼淚的中性名詞;對於飽嘗創新酸甜苦辣的人來說,創新卻是風險、等待、焦慮、恐懼、僥倖的複合體,創新的過程中,既要募集資源、建立團隊、決定先後,進行種種算計,還得承擔可能失敗的後果。
既然當前滿朝文武都在大力鼓吹創新,這裡不妨再費點筆墨,姑且將創新歸納成兩大類,進行一番剖析。
第一類有點知難行易的味道。例如許多互聯網、最夯的手機應用,或者許多服務業的創新,可貴的是商業模式,或是某項獨門創意。靈感雖然來之不易,研發卻相對簡單,這一類的創新,本文稱之為薄創新。所謂薄,不代表商業價值低,只是它的技術開發不需要「火箭科學」。臉書是薄創新的典型代表。
第二類可說是知不易行更難。像是材料、能源、生技或潔淨科技等領域,技術開發有一定的節奏,需要的時間較長,投入再多的資源也不見得可以壓縮進度,這一類的創新不妨稱之為厚創新。厚,不只時間長,研究開發費用高,未來建立生產線的時候往往投資更大。觀察電動車先驅特斯拉(Tesla)的歷史,便能體會厚創新的特質。
薄創新需要跟時間賽跑,唯恐有人捷足先登。厚創新則是跟市場拔河,最怕彈盡援絕。薄創新的技術多跟資訊技術或軟件有關,及時完成最重要,好壞相差不大,有些瑕疵也無大礙,三個月後可以再推出新版本,大學畢業兩、三年的聰明小子便可以獨挑大樑。厚創新則通常仰仗基本技術的創新,而且涉及學際整合,行家的經驗可以累積,歷久還能彌新。
從台灣看兩大類創新
薄創新多需在地化,強龍往往不敵地頭蛇(雅虎終於在2012年底退出韓國市場便是一個例子),因此商業價值多半跟在地人口成正比。台灣GDP排名世界第26,人口卻遙遙落居49名,在台灣發展薄創新,缺乏人口基數做後盾,創新的價值難以產生乘數效果。
這並不代表台灣不適合薄創新,只是在進行薄創新時該想清楚,眼前兩條路該如何選擇。
一是尋找一個廣大的出海口,解決一項不受限於台灣的問題。如果選擇的題目夠大,出海口市場有相當規模,創意有獨到之處,要說服創投公司或其他投資者參與並不困難,畢竟投資者時時在尋找有利可圖的機會。
如果題目較小,市場僅限於台灣,也不必勉強或氣餒,台灣的中小企業本來就佔97%,做一個快樂的微型創業者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,重要的是找到對盤的投資者,大家建立相同的認知和期待。
厚創新則比較不受地域限制,只要技術有獨特價值,加以品質和商譽做後盾,便可以全球無遠弗屆。但是厚創新需要的「領域知識」(domain knowledge)往往非一蹴可及,必須依靠長期的耕耘;所幸一旦建立之後,也自然形成了堅厚的競爭壁壘。
台灣製造業慣以OEM模式加速進入市場,創新的厚度本來有限,但是二、三十年來在資訊、半導體和機械業也建立了可觀的聚落,在這些基礎上自然應該繼續加厚創新的厚度;除此之外,要能夠落實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,厚創新是唯一的途徑。
薄創新是激發年輕世代創新能量最佳的途徑,厚創新是地狹人稠的台灣競爭力的長久保障。分別清楚厚與薄這兩條不同的創新方向,有助於產學研或個人適當配置資源,根據能力與價值觀,各自發展出贏得從容、贏得長久的策略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